泰安市积极落实母亲河复苏行动相关要求,通过构建新约束、新机制、新治理等举措,大汶河母亲河复苏成效明显,河道整治向绿延展、汶河生态向绿演进、产业发展向绿优化、文化焕新向绿传承,再现了“汶水徂徕如画”的历史盛景。
一、基本情况
大汶河是黄河下游至大支流,也是泰安市的母亲河,泰安境内的干流长约占全河的78%。流域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,非汛期来水少,枯水年(期)断流频繁。2017—2020年戴村坝下泄生态流量无法得到持续保障,平均达标率仅为35%。2023年,大汶河被列入水利部母亲河复苏行动河湖名单(2022—2025年)。根据水利部统一部署,山东通过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,加强水资源调度和水生态保护,扎实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走深走实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2023年以来,戴村坝监测断面生态流量达标率100%,实现全线贯通。沿河各地从保护和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入手,以新提质、以质催新,多元模式催动水利新质生产力发展,沿河文化景点、遗址重新焕发生机,明石桥、大汶口遗址、禹王庙、戴村坝等历史文化遗产、沿河特色水文化景观节点再现“汶水徂徕如画”的历史盛景。
二、主要做法
(一)落实新要求,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。山东深入贯彻落实“四水四定”原则,出台多项文件,严格大汶河流域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双控,强化水资源集约利用和刚性约束;泰安市评价现状水资源承载力、明确用水量上限,为政策落地提供依据,省市合力推动大汶河水资源合理利用。2021—2024年全市大汶河地表水实际耗水量均满足指标要求。
(二)健全新机制,强化水资源调度管理。制定水量调度和流量预警方案,形成“一机制”;融通水文预报、水量预警、生态流量预测“三平台”;直接调度水工程管理机构,实行日常和紧急调度“双线”推进,增下泄、减引水。流域式管理、动态化调度,确保了2021年以来戴村坝生态流量的持续达标。
(三)实施新治理,强化水生态保护治理。泰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 导签发总河长令高位推进,市级统一编制整治规划勾勒“大写意”;6个县市区因地制宜分段制定实施方案绘制“工笔画”。从“总指挥”到“至前哨”推进治理,开辟了多元化滩地利用模式,治理溢出效应不断放大。
三、复苏成效
(一)河道整治“向绿延展”。纵深推进河湖库“清四乱”行动,创新开展河滩地集中整治;上下游协调联动,左右岸同向发力,河长促复苏,“独唱”变“合唱”。河湖治理的创新模式以集中整治“一子落”带动绿色发展“满盘活”,推动母亲河复苏行动走深走实。
(二)汶河生态形态“向绿演进”。河道清淤疏浚、河岸生态修复、重构蜿蜒形态所打造的生态廊道可观汶河安澜、赏四季常绿、览百里锦绣、品乡村味道,这不仅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动诠释,也是全 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。
(三)产业发展结构“向绿优化”。泰安各地多元模式催动水利新质绿色生产力。以肥城市为例,通过发展中草药、蔬菜、花卉等特色农业和沙滩休闲、田园综合体、花海民宿等特色旅游业,推进河滩地集中整治先试先行,走出了一条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的复苏发展新路。
(四)文化焕新活力“向绿传承”。明石桥、大汶口遗址、戴村坝等历史文化遗产与肥城黄金沙滩、宁阳汶禹景区、东平戴村坝文化公园等新建风光节点古今辉映;汶河新区再现“汶水徂徕如画”的历史盛景;沿河特色水工程与水文化风光绽放时代新韵,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打卡。
四、经验启示
(一)坚持理念引 领是河湖复苏的前提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认识河湖保护治理,才能复苏河湖生态环境,维护河湖健康生命,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。
(二)坚持刚性约束是河湖复苏的关键。复苏河湖生态环境要依靠制度体系建设。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要求、严格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、强化取用水监督管理、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的制度可以长期稳定地从根本上协调矛盾,修复和保护河湖生态环境。
(三)坚持部门协同是河湖复苏的保障。做好顶层设计、统一规划,分步实施。强化部门协作,上下级联动,推动河流生态环境逐步复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