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搬”出新生活,“扶”出幸福路。近年来,临沂市以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为依托,通过聚焦美丽移民村建设、产业帮扶和重点项目落地,让水库移民实现了从“搬得出”到“能致富”的华丽转身,奏响“业兴、村美、人和、民富”的乡村振兴进行曲。
强化示范带动打造美丽移民新家园
走进沂水县诸葛镇葛庄村,一幅美丽乡村的图景映入眼帘:干净整洁的沥青路蜿蜒伸展,科普宣传广场上老人们正在闲聊,文化墙上绘着生动的移民故事,葛庄战役纪念馆庄严肃穆,错落有致的房舍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。这个181户、489人的库区移民村,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。
“以前我们村的道路坑坑洼洼,一下雨就泥泞不堪,人居环境较差。”村党总支书记王增军回忆道。1959年,为配合跋山水库建设,村民们离开了祖辈生息的故土,搬迁至此。2018年,在市、县水利局的支持下,葛庄村被纳入“美丽移民村”建设试点项目,推动解决了道路交通、农田灌溉、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问题。
在移民政策的扶持下,葛庄村深入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和库区移民文化,建设了葛庄伏击战陈列馆、库区移民文化馆,发展小酒馆、陶艺馆、非遗手编等新业态,走出了一条红色引 领、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。“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,村子成为热门景点,5天时间迎来了近2万名游客,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。”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葛庄的蝶变是临沂市“美丽移民村”建设的生动缩影。自2015年以来,临沂市以“美丽移民村”建设为抓手,全 面推进移民村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。截至目前,全市已建成“美丽移民村”234个,累计投资4.62亿元。2025年,计划再实施“美丽移民村”项目35个,投资7000万元。
加强产业扶持铺就增收致富新路径
在沂水县龙家圈街道的南黄家庄村,“崮下湖畔”露营地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。“闲聊野炊,湖畔露营”的休闲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,高峰期每天接待近万人。这个濒临跋山水库的移民村,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华丽转身。
“目前全村已形成以文化休闲为主调,涵盖采摘、垂钓、餐饮、民宿、红色研学等多种元素的特色休闲旅游布局。”村党支部书记黄建全介绍说,“今年预计年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,村集体收入将突破20万元。”
南黄家庄村的成功不仅带动了本村发展,也让周边村民搭上了“旅游快车”。村民们开设的小摊点让“农产品”变身“旅游商品”,既丰富了游客体验,又增加了村民收入。
乡村要振兴,产业是关键。围绕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逐步能致富”的目标,临沂市不断强化政策支撑,始终将“产业兴旺”作为移民工作的着力点,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。在蒙阴县,垛庄镇种兔繁育车间项目,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,还为5个移民村带来每年约12万元的集体收入;在兰陵县,新兴镇温室大棚项目与山里王田园综合体有效结合,每年为22个移民村创收不低于18万元……
据统计,自2022年开展产业项目试点以来,临沂市已累计投资6600多万元,建设产业试点项目22个。2025年,计划再投入4500万元实施15个产业试点项目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。
持续发力,谱写民生改善新篇章
仲夏时节的蒙阴县云蒙湖生态区苏家后村,荷花竞相绽放,游客们在这里赏湖光美景,探索“渔”文化,体验乡村慢生活。在移民后扶资金的支持下,该村打造出“生态+文化+旅游+产业”的特色发展模式,实现了景村共建、互利共赢。
“我们利用移民后扶资金,结合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,对村环境进行整治提升,营造了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。”村“两委”相关负责人介绍道。
为确保移民后扶项目发挥至大效益,临沂市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。先后制定印发了《临沂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管理指导意见》《临沂市水库移民美丽移民村建设管理指导意见》《临沂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产业扶持项目管理实施细则》等文件,从项目计划申报到项目建设管理都提出了严格要求。
截至2024年,临沂市累计投入中央财政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254906.42万元,实施项目5586个。这些项目的落地,让移民群众真正实现了“稳得住、能致富”的目标。
从“移居”到“宜居”再到“乐居”,临沂市的水库移民后扶工作正在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。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移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梦想正在变为现实。